發(fā)布時間:2010-10-08 08:05:28 訪問次數(shù): 佚名 信息來源:中國共產(chǎn)黨新聞
-
我的一位前任領導在提升到新的崗位就職前,與部屬們告別談心時勉勵大家:對待工作和事業(yè),要努力做到“心中無‘我’才有‘我’”。他的話雖然樸實,內(nèi)涵卻十分豐富而深刻,引起大家的思想共鳴。
不難理解,“心中無‘我’才有‘我’”,意思是說作為一名黨員干部,只有不被個人的名利、得失、榮辱所困,始終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和事業(yè)上,才有可能真正贏得自己應有的地位、成功和利益。這讓人聯(lián)想到近期全國各大媒體宣傳的“三棲精兵”何祥美,他有一句名言:“打槍想多了會跑靶,得失想多了會走神”。就是憑著這句質(zhì)樸而睿智的話,他抗拒干擾、淡定從容,不為幾十萬高薪聘請所動,不為戰(zhàn)友退伍后找到好單位、過上好日子所惑,甘于在士兵崗位“潛伏”10年,終于取得今天驕人的業(yè)績。他的精神品質(zhì)給“心中無‘我’才有‘我’”作出了生動詮釋,雖然出現(xiàn)在普通一兵身上,但值得每名黨員干部學習。
心中無“我”才有“我”,反映的是正確的利益觀。心中無“我”之人,黨和人民終究不會虧待他;心中只有“我”,凡事“我”字當前的人,遲早會在組織視野和群眾心中失去“我”。作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,肩負的是群眾的期盼、單位的希望,得到的比什么都珍貴。得了“名”,就不應該眼紅“利”;當了官,就不應該再言“商”;有了“權(quán)”,千萬不能去謀“錢”。否則,就叫貪得無厭,結(jié)果就很可能名利雙丟。當前,有的干部為了“我”,熱衷于跑官要官,挖空心思討好領導,想方設法疏通關節(jié);有的醉心于斂財,搞權(quán)錢交易,撈灰色收入;有的沉湎于玩樂,不論節(jié)假日,不分忙閑時,樂此不疲,上癮成性;有的偏愛于吃喝,吃山珍,嘗野味,吃得頭暈,喝得腦漲;有的貪圖享樂,腐化墮落,割不斷的兒女情長,滅不盡的后院之火。這些現(xiàn)象盡管是少數(shù),影響卻很惡劣,后果非常嚴重,既對事業(yè)不利,又使黨的形象受損,更讓人民群眾唾棄。
心中無“我”才有“我”,彰顯的是寬闊的胸襟。衡量黨員干部的胸襟寬不寬,怎樣對待組織、怎樣對待自己、怎樣對待他人是“試金石”。而這“三個怎樣對待”中,又以怎樣對待自己為前提。把個人的分量看輕些,才可能把組織的力量看重些;把個人的得失看淡些,才可能把群眾的利益看高些;把眼前的、局部的東西看辯證些,才可能放眼長遠、胸懷全局;把“我”字從思想意識中抹除,才可能大公無私、一心為民。更為重要的是,“心有多大,舞臺就有多大”,一個人能走多遠、干多大的事業(yè),既取決于他能力素質(zhì)的高低,也取決于他胸懷度量的大小。黨員干部只有努力做到“心中無‘我’”,才能真正團結(jié)好班子,帶領好群眾,凝聚好力量,在履職盡責中把“我”字寫大,在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中把個人價值放大。
心中無“我”才有“我”,蘊含的是成功的智慧。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,這是古人做學問的境界。其實,萬事莫不如此。盡管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”,但真要做這個“狀元”,沒有長年累月的艱苦努力是不行的。許多干出大事業(yè)、取得大成就者,他們之所以干事業(yè)樂而忘憂、廢寢忘食、超然忘我,10年、20年甚至一輩子苦心孤詣,與寂寞為伍,與清苦為伴,是因為他們懂得成功的大法則,取舍的大智慧。作為黨員干部,可以不必像他們那般工作生活,但不能沒有他們那股精神、那種智慧:“一心不可二用”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?!拔摇钡膯栴}想多了,“我”的事情忙多了,用在“我”之外的心思就必然會減少。領導干部為官一任,要造福一方,做出一定實績,沒有心血、精力和智慧的持續(xù)投入是不可能的。有投入才能有產(chǎn)出,一分耕耘一分收獲,任何時候都虛不得、假不得。虛情假意、三心二意,不但干不好工作,也做不成任何事情。
愛因斯坦在《我的世界觀》一文中說:“安逸與享樂與我無緣,我稱這種生活為豬玀的追求。照亮我前進、并不斷給我勇氣的,是善、美、真?!焙翢o疑問,“心中無‘我’”的黨員干部,是不會片面追求安逸與享樂的,更不會以“豬玀的追求”為幸福?!靶闹袩o‘我’”者只會從為黨分憂中獲得幸福,從為群眾辦實事、做好事中獲得幸福,從追求歷史認可、人民銘記中獲得幸福。一言以蔽之,“心中無‘我’”者最后獲得的是高尚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