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06-11-08 10:34:40 訪問次數: 佚名 信息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
中共桃源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長 崔嚴文
干部考察必須繼續(xù)貫徹“四化”方針,堅持德才兼?zhèn)涞脑瓌t,落實德、能、勤、績、廉五項具體標準,這無疑是正確的,也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干部路線。當前,我們要按照“三個代表”的要求,全面充實和創(chuàng)新干部考察標準的具體內涵。
一、創(chuàng)新“德”的內涵。干部的德性涵構主要有政治品質、道德品質、工作態(tài)度和心理品質等幾個方面?!叭齻€代表”思想提出的“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”就是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當前最大的“德”??梢哉f當前最大的“德”是得民心,最大的失“德”是失民心?!叭罕娎妗睒藴首鳛槲覀兛疾旄刹康氖滓獦藴?,是“三個代表”思想提出的新要求,是形勢發(fā)展的迫切需要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,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成分、就業(yè)渠道、分配方式多元化的出現,我們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增加了。突出表現在有的搞利益驅動,對自己有利的就干,無利的就不干,為民服務變成為利服務,甚至為個人和小集團利益,不惜加重基層和群眾的負擔;有的為?!懊弊印?,對上唯唯諾諾,一味迎合,表面看來很負責任,而對下高高在上,做官當老爺,不察民情,不理民事,對群眾的疾苦視而不見,漠然置之,把對上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對立起來;有的丟掉了艱苦奮斗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熱衷于超前消費,超標準坐車,鋪張浪費,貪圖享受,追求奢華;有的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以權謀私,以崗謀私,對群眾生冷橫硬、索拿卡要,不給好處不辦事,給了好處亂辦事,等等。這些問題的出現,在很大程度上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。因此,迫切要求我們把“群眾利益標準”擺到考察干部的首要位置。人民群眾是干部德性的最有權威的評判者,德性高尚的干部是得民心、順民意、惜民力,為民謀利益的干部。當前,要把是否走群眾路線,是否履行黨的宗旨,是否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,作為衡量干部講不講政治,有沒有“官德”的根本標準。
二、創(chuàng)新“能”的內涵。能否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,能否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列發(fā)展生產力,是干部中能者、平者、庸者、劣者最根本的分界線。政治掛帥、消極守攤的干部;唯穩(wěn)而穩(wěn)、不思進取的干部;畏難壓頭、無所作為的干部;疑新戀舊、思想僵化的干部;理論巨人、行動矮子的干部,都是與“三個代表”要求不相適應的。因此,我們要調整對“能”認識的視角,考察一個領導干部有無能力,首先要看他是否有強烈的創(chuàng)新觀念。在當今時代,任何傳統(tǒng)的思維定勢,任何不適應時代要求的觀念積淀,任何過時扭曲的政治觀點,都是制約干部能力發(fā)揮的瓶頸,而每一次觀念的更新、思想瓶頸的突破,必然帶來生產力一次大飛躍、大發(fā)展。因此,只有具有積極的進取意識、科學的冒險精神和堅韌的頑強斗志,善于突破舊觀念、開辟新思路、啟發(fā)新思維的人,才有可能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。其次,看他是否具有發(fā)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實際能力。包括是否具有審時度勢、通觀全局的戰(zhàn)略把握能力;是否具有打破陳規(guī)、開拓進取的創(chuàng)新能力,是否具有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的施政能力等等。第三,要看他是否具有工作“潛能”。由于年齡、資歷和崗位的限制,有些年輕的“雙高”干部的潛能很容易被人忽視,對這部分干部,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政績評判其能力,而要看到在經濟知識化的當今,“雙高”干部所蘊藏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。
三、創(chuàng)新“勤”的內涵?!扒凇奔仁且粋€努力工作的概念,又是一個效率優(yōu)化的概念,更是一個貴在創(chuàng)造的概念。以往那種老老實實、規(guī)規(guī)矩矩待在辦公室,所謂的“聽話”干部,或是僅僅具有吃苦精神、兢兢業(yè)業(yè)干事,但無思想、無作為的干部,他們的工作往往只是前人經驗的重復,甚至是一種盲目、無序的重復。我們要根據“三個代表”思想,賦予“勤”新的內涵。考察干部的勤,一是要看“勤”是否有效率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,市場瞬息萬變,信息傳遞加快,機遇稍縱即逝,“時間就是生命,效率就是金錢?!边@就要求我們的干部無論在處理日常事務中,還是在實施重大決策時,都要冷靜清醒,忙而不亂,善于科學、合理、靈活地利用時間,善于整體謀劃、統(tǒng)籌安排,做到勤而有效,勤而有績,那種用繁忙掩蓋智慧,用數量掩蓋質量的“忙”不是“勤”。二是要看“勤”是否有創(chuàng)造。因循守舊、固步自封,只能應付性的完成日常工作的“勤”不能視為真正的勤。動手、動腿是“勤”,善于動腦更是“勤”。一個人能夠創(chuàng)造性的開展工作,在平凡工作中能夠弄出新特點,求得新突破;善于激發(fā)人的潛力,工作舉重若輕,才是更高層次的“勤”。
四、創(chuàng)新“績”的內涵。我們應當把“政績”的大小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標準,但在新時期我們必須對“政績”的認定賦予新的內涵。首先,政績必須是“實績”??疾煲粋€人的“政績”,不能只看表面,必須看這種政績是利國利民,還是利己為名,積累政治“資本”;是利在長遠,還是急功近利;是對全局都有利,還是僅僅對局部、對少數人有利;是局限于經濟利益,還是經濟與社會利益相得益彰。凡是靠破壞環(huán)境、浪費資源或是不惜民力創(chuàng)出的“政績”,都是破壞生產力發(fā)展的“政績”。我們看干部的“政績”,關鍵是要看這種“政績”是否合符全局利益、長遠利益、群眾利益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原則,否則就是“劣績”。其次,堅持“顯績”標準與“潛績”標準并重。判斷政績,既要看得見、摸得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成績作為考察標準,又要善于把暫時效益不明顯,但具有戰(zhàn)略意義和長遠價值的成績作為標準考察。對潛在的、前期的、有效益的基礎工作必須予以認定,充分肯定。
五、創(chuàng)新“廉”的內涵。黨風廉政建設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,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,黨的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廉政建設更要賦予新的內涵。不僅要注重八小時以內工作的“廉”,更要注重八小時以外“生活圈”、“社交圈”的“廉”;既要注重干部本身的“廉”,也要注重干部家屬子女的“廉”;既要注重經濟工作上的“廉”,更要注重干部任用上的“廉”。